Search


「旅行的意義不只限於感受世界之大、認識別人的生活,更重要是認識自己。」
「一...

  • Share this:


「旅行的意義不只限於感受世界之大、認識別人的生活,更重要是認識自己。」
「一年裡,我做過在香港不會做的工作... 以為很易,但很難的工作,也令我學會職業無分貴賤。」

世俗眼光會覺得你這群年青人不知所謂、不務正業、逃避現實、沒有計劃、一事無成...可能,你回到香港/台灣後受盡長輩、朋友甚至面試員的白眼和歧視,但是,我們知道自己在做甚麼,肯定自己不會後悔,深感自己有甚麼成長便足夠了。

有很多旅途上遇到事情,是你勞碌一生,甚至,哪怕你有財力有時間,去千百次精華遊式旅行,你都不會體驗到的。

【狼之的背包· 旅行的意義】

也許得不到您的認同,但這是一名小伙子真切的心聲!

自一年前出走愛爾蘭工作假期後,回港都已大半年,完成了歐洲浪遊、尋回自己、回來後又找到份理想工作,生活看似過得不錯!但骨子裡,還是覺得欠缺些東西,但總是說不出來。於是要寫篇《旅行的意義》來抒發一下情緒!

「好想去旅行!」是我從朋友最常聽到的口頭禪,十個有九個都說工作辛苦,要去個旅行散散心,有的去台灣購物、有的去日本食好嘢、有的去韓國影靚景,回來後乖乖變回工作奴隸。這種旅行的共通點有一,就是從現實的生活中尋找點不現實!事實上,我們想要的是「出走」。

如果要將「旅行」付予一個意義,我認為只有「出走」二字才合適!離開自己的城巿出走,看到的東西最多,看到的自己亦最多。旅行的意義不只限於感受世界之大、認識別人的生活,更重要是認識自己。出走的那一年,我認為是我廿幾歲仔得到的最多,也是一生難忘的經驗!記得當初選擇出走愛爾蘭唔多唔少也是為了逃避,覺得讀書壓力大,感情方面又有問題,即將踏入職場有點怯,種種原因令我去個沒人認識我的地方(愛爾蘭)。

一年裡,我做過在香港不會做的工作:農夫,令我親近了大自然,每天對著綠油油的草地、下大雨的樂聲、趕牛的wow聲;侍應及「廚房佬」,以為很易,但很難的工作,也令我學會職業無分貴賤,最特別是認識到餐館每位員工鮮為人知的故事。

也去過二十個國家,五十幾個城市。由西歐玩到東歐,途中瞓過N咁多晚巴士、火車又或者街。認識多個被香港人認為「不正常」的人,有放棄工作旅遊的牙醫Miten、街頭賣藝的音樂人Alfred、三十七歲還在流浪的Simon、係街執我回家的Erica, Pablo、思想十分接近遠走英國工作的日本人Yoshi、有給我致身家中感覺的hostel family,他們每一個故事,給了我不少靈感、鼓舞。

仲諗緊出唔出發?
身處於香港的我們,一出生就注定要「競爭」,面對「現實」的社會。幼稚園中小學鬥讀書;大學鬥GPA為好份工作;畢業後工作鬥勤力為進升機會;結婚後為車為樓而努力。當你K.O.完所有大佬時退休時,已沒有年青時的體力和勇氣出發。

如果人生是一本書的話,花一年時間出走,為「XXX」這本書寫下精彩的一頁,也算是死而無憾吧! 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寫這篇文不是想「晒命」,而是想勸你們出走!襯自己還有青春,為自己找個 Gap Year,當放鬆吓又好,看清世界之大又好,尋找自己我那一頁吧!

「年少」不是「無知」,而是「年少多好」!年輕的你才有勇氣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的Blog: http://leechunheifrancis.blogspot.hk/

#出走 #旅行的意義 #工作假期 #狼之的背包


Tags:

About author
大學曾在世上最快樂的地方實習一個暑假後,從此愛上旅遊,浪蕩澳洲一年,其後當過旅遊記者,遊歷了超過25個國家、近250個城市,到過五大洲後,願有天能涉足南美洲與南極洲。 現為Freelancer,如有興趣合作或活動邀請,歡迎到Facebook inbox留言或email至[email protected]。 Biography: 2017: Japan (Sanyo, Sanin, North Kyushu), Taiwan (Taipei, Keelung), China (Wuhan, Jingzhou), US (Seattle, Los Angeles), Canada (Banff National Park, Jasper National Park) 2016: Iceland (Southern Part), Denmark (Copenhagen, Helsingør, Dyrehave), Norway (Oslo), Lithuania, Latvia, Estonia, USA (California, Chicago), Canada (Toronto, Niagara Fall), Japan (Shikoku, Osaka, Kyoto), China (Huangshan, Quanzhou, Shanghai, Wuxi, Hainan), Australia (Queensland, South Australia) 2015: Romania, Bulgaria, Macedonia, Albania, Montenegro, Bosnia and Herzegovina, Croatia, Slovenia, Italy (Venice), Poland, Singapore, China (Xianmen), Taiwan (Penghu), Japan (Wakayama, Hyogo, Osaka, Kyoto) 2014: Indonesia (Bali), China (Hangzhou, Suzhou, Changzhou, Yangzhou, Nanjing, Qingdao, Yantai, Jinan), USA (California, Nevada, Arizona), Japan (Hyogo, Nara, Osaka, Kyoto) 2013: Taiwan (Taipei, Yilan), China (Shanghai, Beijing, Chengdu, Leshan, Emeishan, Jiuzhaigou, Huanglong), Thailand (Phuket) 2012: Australia (Working Holiday at Queensland, South Australia, Northern Territory, Western Australia, Tasmania), Malaysia, Singapore 2011: China (Qingdao, Jinan, Taishan) 2010: Egypt, India, Switzerland, Liechtenstein, Taiwan (Kenting, Kaohsing, Chiayi, Alishan, Taipei) 2009: USA (New York, Washington DC, Orlando, Miami), China (Chongqing, Wuhan), South Korea (Seoul, Busan) 2008: China (Beijing, Tianjin) 2007: Hungary, Slovakia. Austria, Czechoslovakia 2005: Germany, Taiwan (Taipei) 90s-2004: Japan (Kyushu, Hokkaido), South Korea (Seoul, Jeju), China (Guangdong)
深信「故事」是旅途上最珍貴的東西,從別人的故事拼湊出自己的一套,做個有故事的旅人,也歡迎有關澳洲working holiday的問題及討論 合作可聯絡Email: [email protected] IG: travelerwithmovie
View all posts